传递爱心火种的公益人

2021-02-25 17:16:07

  自从“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帮助千百万贫困家庭青少年实现了上学梦,成长为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个公益项目的背后都有一群忙碌的公益人。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希望工程服务中心主任助理,江西省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助理谢韶华,感受他们为公益事业服务的感触。

  开拓进取,开拓筹资新模式。

  90年代初,希望工程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新事物,筹款渠道也远不如现在方便多样,陌拜筹款成了谢韶华的日常。

  不辞劳苦,一腔热血,一往无前。每一天早晨,谢韶华都拿着一包材料,一瓶水,开始了每天的筹款之路。当时他描述自己是一个“愣头青”,常常直接冲进一些单位和企业的领导办公室,拿出贫困儿童的资料给他们看,要求他们伸出援手,帮助这些孩子。无论吃多少闭门羹,受多少委屈,谢韶华的热情并未消退,南昌市的企事业单位几乎都是由他跑来跑去的,正是他和第一批希望工程工作者的坚持,为省青协在起步阶段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捐助资源。

  大胆创新,开创希望工程宣传工作新局面。因为陌拜募集资金的效率低下和不稳定,谢韶华想到了在报纸上做公益广告,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儿童。他多次要求省、市、报社提供免费的公益广告版面。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赢得了无数公益广告版面,先后在《江西日报》《江西工人报》《南昌晚报》《江南都市报》和江西电视台等媒体免费刊登,开创了我省希望工程早期宣传的先河。20元的捐款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这句口号深入人心,很多人从报纸上了解到希望工程,有人拨电话捐款,也有人直接上门捐款,为省青基会减轻筹资压力。

  借助传媒力量,开拓新的筹资模式。在1999年,谢韶华向当时的省青协建议,将希望工程公益资助对象的资料直接刊登在纸媒体上,通过纸媒体与捐赠者互动,比传统的家访更有效。这一建议被采纳后,连续6年成功筹得上千万元,用于“希望工程-清华北大江西学生阳光助学行动”,“希望工程-江西贫困大学生阳光助学行动”等项目,帮助无数孩子改变了命运,成功地创新了江西青联的筹资模式,这一筹资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2003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谢韶华又率先开展了青基会官网建设工作,并在较早时间推出了在线直接捐赠模式,并在省青基会首次成功利用互联网优势,募集到数十万元善款。

  现场调查挖掘新的公益项目。

  将每一笔善款都用在刀刃上,将每一笔善款落实到行动中,是谢韶华坚守的准则。「只有实地调查,才知道孩子缺什麽,最需要什麽,才能精确地给予他们,」这是谢韶华在实地调查时,最难忘的工作经验之一。

  谢韶华曾于2013年冬天到宜春樟树市黄土岗中学为希望工程公益项目做调查,他发现很多学生都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的裤子很短,露出一大截小腿,有的连脊背都没有露出来,还有的孩子冬天穿着夏天穿的拖鞋上课,小脚冻得又红又肿。谢韶华见此情景,不禁红了眼眶,没想到还有那么多孩子冬天穿不上衣服。返回南昌后,谢韶华匆匆找到江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江南都市报》寻求帮助,联合发起“新年送新衣‘衣履阳光’校园公益活动”,为当地小朋友募集善款买冬衣,捐鞋。

  春节临近,谢韶华带着所购物资和社会爱心捐助的衣物回到学校,给孩子们发放棉衣棉鞋。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欢天喜地地围着他蹦蹦跳跳,孩子们的微笑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衣履阳光公益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年,谢韶华每年都来学校看望孩子们,看着他们穿得暖和才踏实。

  谢韶华从从事公益事业开始,就坚持深入全省贫困地区,了解大山深处农村小学和家庭贫困儿童求学的困难和实际情况,他多次冒着塌方的危险,翻山越岭星夜赶往农村小学,把收集的一手资料交给捐赠者。除传统的“助人为乐”公益项目外,他还牵头启动了“希望厨房”“挖掘天赋计划”“小耳天使行动”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开拓视野,全面发展。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谢韶华始终保持着一颗“公益之心”。这样不但使他多次获得单位“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员工”的荣誉,而且还深受同事和朋友们的喜爱。谈到今后公益事业的发展,谢韶华坚定而又向往地说:“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是与希望工程相伴度过的,帮助别人的事业让我感到非常骄傲和满足,这让我以后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继续坚守公益事业的爱心,把公益理念传递给社会大众,只要我们把遇到的每一件爱心都传递下去,‘人人公益’的和谐社会就在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