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州:着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州

2024-01-10 17:41:24

  央广网西宁1月8日消息(记者张海东)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在全省率先吹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州创建号角的一年里,“两山理论”“三个最大”“五个海北”深深植根在海北生态文明高地上,六个示范的设想化为示范州建设的生动实践。

  目前,海北州建立了17处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1.89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5%。涵盖全州自然景观最精华、最核心部分,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整体性、原真性保护。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全力推进,沙柳河湿地公园、黑河湿地公园试点工作获得国家验收通过,门源苏吉滩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和金银滩红色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工作正在有序落实,海晏金湖湿地被认定为全省小微湿地。黑颈鹤的家园——门源乱海子湿地项目规划推进,荒漠猫之乡正在积极申报。

  祁连山国家公园海北工作协调办公室的挂牌成立,实现了祁连、门源两县林草局单设,并分设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门源两个管理分局和7个管护中心,29个管护站点。与此同时,以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挂牌成立了青海湖管理局刚察、海晏分局,并在沙岛、哈尔盖挂牌成立2个保护站。整合刚察县、海晏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执法机构,两县成立了综合行政执法局,全面提升青海湖北岸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能力。探索建立的“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家喻户晓的“红色娘子军”、穿行于深山密林的“红马甲”、广泛参与的志愿者担负起守护的职责使命。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青海湖生态博物馆、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八一冰川科普馆、18个自然生态学校相继落户海北,接待省内外生态旅游游客人数5万人次,省内各级各类学校自然教育师生1.2万余人次,生态影响力不断提升,基础建设不断夯实。18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站、7个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联络站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和大通河流域先后设立,与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建立跨区域公益诉讼协调配合机制,法治建设不断充实。与甘肃省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等毗邻市县签订了国家公园共管协议,共建共治共管的新格局已然形成。

  确定并启动了青海湖北岸青海湖断崖、金沙湾等6个特许经营点建设,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29.5万人,实现收入400余万元,生态旅游在青海湖北岸又将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发放3亿多元林草湿生态保护奖补不断惠及民生,群众生产生活幸福稳定。以特色养殖、中藏药材种植、苗木种植基地为重点,大力推动林草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金露梅藏茶、沙棘产品已开发成形,年实现产值达500余万元;冬虫夏草、草原黄蘑菇年实现产值约1.8亿元,全州3.5万多农牧民从中受益;林麝驯养为主特色养殖,养殖数量达800余头,实现产值达1600万元。以当归、黄芪和大黄等为主的青海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2700余亩,实现年产值达900万元;以青海云杉、乌柳、青杨等乡土树种培育为主苗木种质基地面积2700亩,栽植各类苗木2000万株,年出圃苗木300余万株,产值达2800余万元。

  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以来,各类生态项目投资达30多亿元,各类自然资源保护有序推进,全面完成了江仓一号井及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图斑治理232个,139个矿山得以全面修复,祁连山国家公园64宗矿业权退出并修复,贡献了“海北智慧”“海北经验”。林草长制推行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海北州通过实施各类科研调查项目,实现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全覆盖;加强与中国科学院、青海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合作,监测成果达26项,推进生态科研高地建设;推动森林草原防火监控、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监测等数据平台融合,全面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雪豹、普氏原羚、裸果木等国家珍稀濒危野生物种被纳入自然保护地重点保护对象,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普氏原羚之乡”“荒漠猫之乡”“湟鱼家园”“黑颈鹤之乡”逐渐成为海北的代名词。